明朝在世界强国综合国力排行榜中总计上榜28次(第一名16次,第二名8次,第三名4次)
1351年,以开河工为发起力量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称红巾军,分为多支,遍布全国各地。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获取了郭子兴起义军的领导权,并以集庆(今南京)为根据地,逐步扩充势力。他先是消灭了南方其它起义军的力量,统一南方,于1368年建立明帝国。然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于1368年攻克元朝首都大都,把蒙古统治者赶回大草原,确立了明帝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在此之后,朱元璋还先后八次派兵北伐,力图解除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到14世纪末,明帝国的疆域面积约为7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400万。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称帝后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制度,
1402年,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在靖难之役中获胜,从其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成为继明太祖之后的又一位雄主。明成祖时期,五次北征蒙古帝国的残余力量,缓解了北方的威胁;向南一度吞并了安南;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奠定了北京此后作为中国长期首都的地位;疏通并恢复了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组织学者编撰了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到明成祖统治末期,明帝国的疆域面积达到约997万平方公里,这是明帝国历史上的峰值。航海家郑和代表明帝国朝廷,七次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途经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各国进行贡赐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同沿途各国的交流。明仁宗(1424-1425年在位)和明宣宗(1425-1435年在位)时期采取了宽松治国和发展经济为主的政策,史称“仁宣之治”。1449年土木堡战役,明帝国大军惨败于蒙古瓦刺部的也先之手,明英宗被俘,但此后瓦剌军进逼北京被明军击退。这一时期的蒙古各部实力有限且四分五裂,难以对明帝国形成持久的威胁。
在15世纪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明帝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通过令周边各国纳贡称臣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有东亚特色的封贡体系。这个体系以明帝国为绝对核心,成员包括东亚、东南亚、中亚的多数国家(其中朝鲜、安南、琉球等是最稳定的成员),以封贡作为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明帝国在全国各地建立卫所作为基本军事单位,并实行军屯制,边疆地区的卫所对巩固明帝国的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南地区则延续元代的土司制度,即领主自治制度。15世纪末,明帝国的人口已增至到约8500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从综合国力排名来看,明帝国建国之后,在1370年就坐上世界主要强国的第一把交椅。此后直至1510年,明帝国共取得了14次世界排名第一,1次世界第二。唯一一次被超过是在1400年,当时帖木儿帝国如日中天,而明帝国正处于“靖难之役”的内乱,暂时屈居第二,但很快就回归榜首。从分项目来看,一直到15世纪末,明帝国的人口总量和疆域面积均稳居世界第一。在军事实力方面,明帝国在1400年一度被帖木儿帝国超过,在15世纪中期以后稍弱于奥斯曼帝国,但一直稳居前两名。在文化科技方面,明帝国也是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直到15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并驾齐驱。
16世纪明帝国已渐入暮年,但仍然是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独一无二的主导者。蒙古的正统后裔鞑靼人仍然是明帝国北方最主要的威胁,双方时战时和,明军曾在1517年应州战役击败鞑靼小王子(达延汗),但此后鞑靼人占据了河套地区,还在1550年大举进攻,一度洗劫了明帝国京郊,最后仍以鞑靼首领承认明帝国的宗主权,恢复互市而实现了较长久的和平。东南沿海则长期遭到日本海盗的劫掠,这是东南沿海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抵抗外敌的前线。尽管明帝国后期的皇帝以不理政事者居多,但皇权独大和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仍然不可动摇,只不过是皇帝怠政的时候,大权暂时由内阁和宦官所分享。由若干资历最高的文官组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制,是在明朝形成的新制度,在皇帝怠政的时代仍然足以确保国家机器运转良好。而宦官势力过大并对国家造成损害,从明代中期开始成为政治上的痼疾。为缓解政治上的危机,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大臣期间(1572-1582年)实行了以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使帝国重现中兴气象。但此后明朝的官场陷入持续不断的党争之中。16世纪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清剿倭寇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北方与蒙古各部基本保持和平通贡互市关系,并维持着对东北各民族的羁縻。1590年代,明帝国先后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战争是在1592-1598年两次出兵属国朝鲜,挫败了丰臣秀吉派遣的日本侵略军。到16世纪晚期,明帝国的疆域面积约为750万平方公里。
尽管隆庆年间(1567-1572年)曾一度解除海禁,使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但明朝多数时期仍然实行海禁政策。不过,利润的驱动是一纸禁令所无法阻挡的,明朝后期民间对外贸易仍然十分活跃,欧洲人的先进科技开始进入到中国的视野中,而美洲培植的高产粮食则提高了中国的农业效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繁荣,市民生活日益丰富,中国小说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揭开了序幕。1600年前后,明帝国的人口已增长到约1.3亿。
进入17世纪之后,明帝国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新兴的女真国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改金为清),并致力于向中原攻掠,成为明帝国的心腹之患。在内部,皇帝怠政,太监掌权,魏忠贤权倾朝野,并迫害东林党等知识分子精英团体。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旱灾、瘟疫、饥荒频频发生。1627年,陕北农民起义爆发,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尽管崇祯皇帝(1627-16*4年在位)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但终未能挽救危局。明帝国大厦在内外两股强大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轰然倒塌。16*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但李自成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随后清军大举入关,占领了北京。明帝国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但都在颠沛流离中失去生存的根基。最后,清军经过10多年的征服战争,消灭了南明和各地农民军的残余力量,成为中国的新主人。
从综合国力排名来看,从1520年至1590年,明帝国的排名在世界第二到第三之间波动。首先是西亚霸主奥斯曼帝国进入苏莱曼大帝全盛期,国力超过了明帝国;随后,西班牙接连攻灭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初步建成跨大洋的殖民帝国,国力又超过奥斯曼,明帝国也一度屈居第三。16世纪晚期,随着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先后度过极盛期,开始走下坡路;而明帝国通过隆庆开关、张居正改革积聚了国力,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完胜,国力在1600年和1610年再度回到世界第一。1620年之后,内忧外患中的明帝国再次失去第一宝座,这段时期登顶的是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
分项目来看,在人口方面,16世纪之后明帝国继续保持人口总量世界第一,直到16*0年之后的最后几年被莫卧儿帝国超过。疆域面积方面,明帝国在16世纪中期被西班牙殖民帝国超过,此后保持在第二位,直至1600年之后,又先后被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超过。军事实力方面,尽管不是明帝国的强项,但凭借庞大的兵力规模和相对较为成熟的组织制度,仍然长期稳居世界三强,直至后金崛起之后跌出前三。文化科技方面,尽管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但明帝国凭借庞大的文化产出,仍然在排行榜上维持多数时间在第一,至少在第二的地位。
1370年:1.明帝国,2.德里苏丹国,3.奥斯曼帝国,4.埃及马穆鲁克王朝,5.北元帝国,6.满者伯夷王国,7.匈牙利王国,8.神圣罗马帝国,9.英格兰王国,10.帖木儿帝国
1380年:1.明帝国,2.德里苏丹国,3.奥斯曼帝国,4.满者伯夷王国,5.匈牙利王国,6.帖木儿帝国,7.北元帝国,8.法兰西王国,9.埃及马穆鲁克王朝,10.威尼斯共和国
1390年:1.明帝国,2.帖木儿帝国,3.奥斯曼帝国,4.德里苏丹国,5.法兰西王国,6.满者伯夷王国,7.威尼斯共和国,8.匈牙利王国,9.埃及马穆鲁克王朝,10.波兰-立陶宛联盟
1400年:1.帖木儿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法兰西王国,5.满者伯夷王国,6.威尼斯共和国,7.埃及马穆鲁克王朝,8.卡尔马联盟,9.日本国,10.波兰-立陶宛联盟
1410年:1.明帝国,2.帖木儿帝国,3.波兰-立陶宛联盟,4.法兰西王国,5.威尼斯共和国,6.卡尔马联盟,7.埃及马穆鲁克王朝,8.英格兰王国,9.日本国,10.神圣罗马帝国
142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英格兰王国,4.威尼斯共和国,5.帖木儿帝国,6.波兰-立陶宛联盟,7.埃及马穆鲁克王朝,8.日本国,9.朝鲜王国,10.特帕内克帝国
143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威尼斯共和国,4.帖木儿帝国,5.英格兰王国,6.埃及马穆鲁克王朝,7.波兰-立陶宛联盟,8.日本国,9.神圣罗马帝国,10.朝鲜王国
144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威尼斯共和国,4.帖木儿帝国,5.法兰西王国,6.瓦剌汗国,7.埃及马穆鲁克王朝,8.英格兰王国,9.卡斯蒂利亚王国,10.朝鲜王国
145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威尼斯共和国,4.法兰西王国,5.瓦剌汗国,6.埃及马穆鲁克王朝,7.波兰-立陶宛联盟,8.波斯黑羊王朝,9.英格兰王国,10.卡斯蒂利亚王国
146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威尼斯共和国,5.波兰-立陶宛联盟,6.匈牙利王国,7.波斯黑羊王朝,8.日本国,9.印加帝国,10.马六甲苏丹国
147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波兰-立陶宛联盟,5.波斯白羊王朝,6.匈牙利王国,7.威尼斯共和国,8.巴赫曼尼苏丹国,9.印加帝国,10.神圣罗马帝国
148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匈牙利王国,5.波兰-立陶宛联盟,6.西班牙王国,7.波斯白羊王朝,8.威尼斯共和国,9.巴赫曼尼苏丹国,10.莫诺莫塔帕王国
149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匈牙利王国,5.西班牙王国,6.波兰-立陶宛联盟,7.威尼斯共和国,8.莫斯科公国,9.埃及马穆鲁克王朝,10.越南黎朝
150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西班牙王国,4.法兰西王国,5.桑海帝国,6.葡萄牙王国,7.莫斯科公国,8.阿兹特克帝国,9.英格兰王国,10.越南黎朝,11.佛罗伦萨共和国,12.印加帝国
1510年: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西班牙王国,4.法兰西王国,5.葡萄牙王国,6.桑海帝国,7.莫斯科公国,8.英格兰王国,9.波斯萨非王朝,10.阿兹特克帝国,11.印加帝国,12.神圣罗马帝国
1520年:1.奥斯曼帝国,2.明帝国,3.西班牙王国,4.法兰西王国,5.葡萄牙王国,6.桑海帝国,7.波斯萨非王朝,8.英格兰王国,9.莫斯科公国,10.克里米亚汗国,11.哈萨克汗国,12.维查耶纳伽尔王国
1530年:1.奥斯曼帝国,2.明帝国,3.西班牙王国,4.法兰西王国,5.葡萄牙王国,6.莫卧儿帝国,7.波斯萨非王朝,8.英格兰王国,9.莫斯科公国,10.维查耶纳伽尔王国,11.神圣罗马帝国,12.朝鲜王国
1540年:1.奥斯曼帝国,2.西班牙帝国,3.明帝国,4.法兰西王国,5.葡萄牙王国,6.波斯萨非王朝,7.英格兰王国,8.莫卧儿帝国,9.莫斯科公国,10.鞑靼汗国,11.朝鲜王国,12.神圣罗马帝国
1550年:1.西班牙帝国,2.奥斯曼帝国,3.明帝国,4.葡萄牙王国,5.法兰西王国,6.波斯萨非王朝,7.英格兰王国,8.鞑靼汗国,9.俄罗斯帝国,10.苏尔王国,11.朝鲜王国,12.波兰-立陶宛联盟
1560年:1.西班牙帝国,2.奥斯曼帝国,3.明帝国,4.葡萄牙帝国,5.法兰西王国,6.莫卧儿帝国,7.波斯萨非王朝,8.俄罗斯帝国,9.英格兰王国,10.神圣罗马帝国,11.波兰-立陶宛联盟,12.鞑靼汗国
1570年:1.西班牙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葡萄牙帝国,5.莫卧儿帝国,6.英格兰王国,7.波斯萨非王朝,8.俄罗斯帝国,9.波兰-立陶宛王国,10.克里米亚汗国,11.神圣罗马帝国,12.东吁王国
1580年:1.西班牙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莫卧儿帝国,5.波兰-立陶宛王国,6.英格兰王国,7.波斯萨非王朝,8.俄罗斯帝国,9.布哈拉汗国,10.博尔努帝国,11.法兰西王国,12.神圣罗马帝国
1590年:1.西班牙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莫卧儿帝国,5.英格兰王国,6.波兰-立陶宛王国,7.波斯萨非王朝,8.日本国,9.摩洛哥萨阿德王朝,10.布哈拉汗国,11.俄罗斯帝国,12.神圣罗马帝国
1600年:1.明帝国,2.莫卧儿帝国,3.西班牙帝国,4.奥斯曼帝国,5.英格兰王国,6.波斯萨非王朝,7.波兰-立陶宛王国,8.法兰西王国,9.摩洛哥萨阿德王朝,10.日本国,11.神圣罗马帝国,12.博尔努帝国
1610年:1.明帝国,2.莫卧儿帝国,3.西班牙帝国,4.奥斯曼帝国,5.英格兰王国,6.波斯萨非王朝,7.法兰西王国,8.波兰-立陶宛王国,9.荷兰共和国,10.日本国,11.神圣罗马帝国,12.暹罗王国
1620年:1.莫卧儿帝国,2.明帝国,3.西班牙帝国,4.波斯萨非王朝,5.奥斯曼帝国,6.法兰西王国,7.英格兰王国,8.神圣罗马帝国,9.荷兰共和国,10.后金汗国,11.东吁王国,12.日本国
1630年:1.莫卧儿帝国,2.明帝国,3.西班牙帝国,4.波斯萨非王朝,5.奥斯曼帝国,6.法兰西王国,7.英格兰王国,8.荷兰共和国,9.后金帝国,10.神圣罗马帝国,11.瑞典王国,12.东吁王国
16*0年:1.莫卧儿帝国,2.奥斯曼帝国,3.明帝国,4.法兰西王国,5.荷兰共和国,6.波斯萨非王朝,7.西班牙帝国,8.清帝国,9.英格兰王国,10.瑞典王国,11.俄罗斯帝国,12.神圣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