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立秋以来,乌鲁木齐市气温不降反升,8月16日再次拉响高温预警。不少人感到好奇,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是不是放一个温度计在室外就可以了呢?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立秋以来,乌鲁木齐市气温不降反升,8月16日再次拉响高温预警。不少人感到好奇,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是不是放一个温度计在室外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是,测量温度的专业仪器比大家想象的更多更复杂。这些“神器”到底有多“酷炫”,记者前往米东区国家基本气象站,带您一探究竟。
监测仪器各显“神通”
当日11时29分,记者跟随米东区气象局工作人员走进这座气象观测站,在33℃的高温下,各式各样的精密测量仪器在这片观测台上运转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着的白色箱子。“这个白色的小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百叶箱,它的学名叫自动温度仪,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中温度的来源。”米东区气象局综合观测岗预报员李婷婷说。
百叶箱如同一个“百宝箱”,是气象站里气温的测定核心,里面放置了温度、湿度传感器,会自动将气温、湿度等数据传到观测站系统中,所以每个具体时间点的温度多少可以一目了然。
百叶箱斜对面,相隔不远有两个如“大锅”一样的仪器。
“这是专门负责雨量和雪量测量的仪器,叫称重雨量传感器。”李婷婷说,为了保证测量准确性,称重雨量传感器是封闭式的,但大家不用担心暴雨大雪把它装满,因为降雨落雪在经过传感器测量后,底部能直接排走。
在这些仪器中,还有一个圆筒状的白色“小可爱”比较惹眼,它就是闪电定位仪。打开圆筒上的一面小门,里面满布精密的线路,可以确定闪电发生的位置。
这里最显眼的是“大高个”风塔,顶部的风杯和风向标随风转动,监测着风速、风向等气象信息。
百里不同天。米东区气象局共有15个气象监测站点,覆盖整个山区及周边乡镇村落,为实时气象观测提供精准数据。
那么,高温是如何测得的?
李婷婷说,高温实况是通过百叶箱中的三支温度传感器测得,高温预报是通过对环流形势的分析、实况、云况进行预报。
为什么人体舒适度和实际会有差距?
对此,她回答,气温传感器是在距地1.5米高度,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无遮挡的情况下测得的最真实的空气温度;人体的体感温度除了受空气温度影响外,还有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体感温度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差别。
“最强大脑”运转忙
尽管观测仪器越来越先进,最终还是要靠气象工作人员把采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处理,李婷婷等人又从台前来到幕后。
回到站内天气预报值班室,李婷婷开始通过屏幕观察接收到的观测站传输回来的各类数据,这就是米东区气象局的“最强大脑”。
实际上,气象工作人员是在天气预报会商室通过屏幕观察雷达和卫星发回的信号,从而判断气温的高低,以及有无短时强对流天气。
“我们每天上午都会通过视频进行天气会商,也就是全市各个区县之间相互交流当天的天气情况。除了及时发布高温预警,我们还针对各行各业,发布了高温防御指南。”米东区气象局副局长车晚成说。
天气预报给出的气温数值,是通过对最具代表性地区的数据分析得出的。哪天大太阳,哪天会下雨,工作人员一刻都不敢放松,通过忙碌专业的分析,为全市市民及各行各业做好气象服务。
高温“烤”验下忙检修的气象人
在35℃的高温“烤”验下,检修气象台观测台的各种仪器设备是怎样的感受?
8月16日11时29分,如同往常一样,米东区气象局检修人员石宝玉又来到米东区国家基本气象站进行日常检修。
此时室外温度是33℃。攀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凳子,擦拭视城障碍仪的传输端;打开百叶箱的设备门,检查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拉开闪电定位仪电路箱上的小门,复位通信运行;用红色的电压仪器,对蓄电池电压进行勘测……十分钟不到,石宝玉已经汗如雨下,豆大的汗珠顺着下巴滴落。
两个小时后,再看看此时的室外温度,已飙升到35℃,而石宝玉经过几轮测试检修,结束了此次巡检。
作为一名气象人,石宝玉已习惯了这样忙碌的野外作业,高温天也不会例外。
高温天气来临前,除了正常的每周巡检,气象人通常会加强每日设备巡检,避免因机器过热导致故障。实时监测气温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对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提醒,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石宝玉说:“不管是白天半夜,还是酷暑寒冬,我们都得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维修,确保仪器正常运转,源源不断地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