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文言文断句技巧和练习

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文言文断句技巧和练习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点解读:为何要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三)关于断句的趣味故事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5.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章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6.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一个青年作者寄给他几首拙劣的诗,并在信中写道:“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你自己填上吧!”

冯达诺把诗给退回去了,并在退稿信中写道:“下次来稿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自己填好了。”

这些故事,令人读了作会心微笑。但愿把标点符号当作无足轻重、对它漫不经心的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点教益。

又: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试一试】

(1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 留。”

(3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一、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 、湖阳公主新寡/ 帝与共论/ 朝臣微观其意

2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 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 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4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扞蔽也/ 犹齿之有唇也/ 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 且救赵/ 高义也/ 却秦师/ 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 为国计者/ 过矣。

5 、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 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6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7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3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3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3 、光召尚书玺郎/ 郎不肯授光/ 光欲夺之。

4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 、宋人或得玉/ 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为宝也/ 故敢献之。

8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 、君子之学也/ 入于耳/ 臧于心/ 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也/ 始于不足见/ 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二、检测练习

1 、师旷侍坐于前/ 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 琴坏于壁

2 、六法者何/ 一气韵/ 生动是也/ 二骨法/ 用笔是也/ 三应物/ 象形是也/ 四随类/ 赋彩是也/ 五经营/ 位置是也/ 六传移/ 模写是也

3 、昔虢太子死/ 扁鹊治而生之/ 扁鹊曰/ 我非能生死人者/ 我能治可生者耳/ 然不遇扁鹊/ 亦不生矣/ 若夫膏肓之病/ 虽医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断句训练试题

1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2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5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6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7.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1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12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13. 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14.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15.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6.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17.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8.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19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参考答案

1 .祖父母爱汝/ 汝狎而忘敬/ 汝母训汝/ 汝傲而弗亲/ 今吾不测/ 汝代吾为子/ 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 至于汝母/ 更倚何人/ 汝若不孝/ 神明殛之矣。

2 .弈之优劣有定也/ 一着之失/ 人皆见之/ 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理之所在/ 各是其所是/ 各非其所非/ 世无孔子/ 谁能定是非之真/ 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而彼此相嗤/ 无有已时/ 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 .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4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 怜而放之/ 信宿而辄归/ 曰/ 未远乎/ 异而舍诸大谷/ 猿久笼而忘其习/ 遂无所得食/ 鸣而死。

5 .昔人有睹雁翔者/ 将援弓射之/ 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舒雁烹宜/ 翔雁燔宜/ 党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 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 则凌空远矣。

6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 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看/ 管宁割席分坐/ 曰/ 子非吾友也。

7.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8 .宋人或得玉/ 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为宝也/ 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9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 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 子嗜鱼/ 何故不受/ 对曰/ 吾以嗜鱼/ 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 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 终身食鱼。

10 .史官曰/ 交友之道难矣/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 若无难事/ 至事变势穷/ 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 吾观杜环事/ 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 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 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1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 得良弓十数/ 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 乃曰/ 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 工曰/ 木心不直/ 则脉理皆邪/ 弓虽劲/ 而发矢不直。

12 .然天下之境/ 涉而即得/ 得而辄尽者/ 始焉欣欣/ 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 而了不可得/ 而得之甚艰/ 且得半而止者/ 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13. 惇久窃朝柄/ 迷国罔上/ 毒流搢绅/ 乘先帝变故仓卒/ 辄逞异意/ 睥睨万乘/ 不复有臣子之恭。

14.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 行申商之法/ 重刑名之家/ 杜私门/ 张公室/ 弃无用之费/ 损不急之官/ 惜日爱功/ 亟战疾耕。

15. 虑切于此/ 而祸兴于彼/ 终至于乱亡者/ 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 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 多死于鬼。

16.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 楚人以弓缴感襄王/ 蒯通以娶妇悟齐相/ 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 相倾险诐之论/ 虽然/ 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则/ 理而谕之/ 主虽昏必悟/ 势而禁之/ 主虽骄必惧/ 利而诱之/ 主虽怠必奋/ 激而怒之/ 主虽懦必立/ 隐而讽之/ 主虽暴必容。

17.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 贼不得/ 国不知其名姓/ 暴其尸县之千金/ 乃於邑曰/ 其是吾弟与/ 嗟乎/ 严仲子知吾弟/ 立起如韩/ 之巿/ 而死者果政也。

18. 乡人管彦少有才/ 而未知名/ 裒独以为必当自达/ 拔而友之/ 男女各始生/ 便共许为婚。

19 .人不得/ 则非其上也/ 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20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子猷子重多说俗事/ 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 坐客问谢公/ 向三贤孰愈/ 谢公曰/ 小者最胜/ 客曰/ 何以知之/ 谢公曰/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脑忘记开机密码怎么办?【图文详解】5种方法重置/更改/取消/设置开机密码?
《神武3》精灵养成记入门-单法篇 手把手带你玩转小精灵
365体育平台bet下载入口

《神武3》精灵养成记入门-单法篇 手把手带你玩转小精灵

📅 08-06 👁️ 2017
iOS运营商配置文件,IPCC 63.5下载
365体育平台bet下载入口

iOS运营商配置文件,IPCC 63.5下载

📅 07-19 👁️ 3028